风花酌酒

易燃易爆伪冷却的休眠火山

三月观影回顾

That old black magic
《绿皮书》整部片子看下来能给9分左右,我这个万年手脚不协调患者居然有了想跳舞的冲动,这不是个歌舞剧,但有不少插曲却比很多歌舞剧里的更让我忍不住跟着抖腿or小幅度摇摆,神奇。(实在是要多谢隔壁妹子的容忍,让我活着看完电影,毕竟每次和阿七去看她都会按住我的腿,抑制住我体内的洪荒之力让我别抖。) 

说回片子本身,总的来说《绿皮书》用一个看起来“中规中矩”的叙事手法讲了一个传统的好故事。悬念和高潮都来的不疾不徐,冷静的将“歧视”二字铺开在观众面前。

 从开始部落酋长一般做在“王座”上,到若有所思的斜在椅子上拿出那块代表“幸运”的绿色石头,唐博士的内敛与克制,有头有尾的贯穿始终。
从开始耍小手段、烂赌也要按时给家人赚足口粮,到最后热情的和妻子拥吻享受人群中的宁静,托尼的痞气与热诚,有头有尾的贯穿始终。 

唐博士从砌成堆的昂贵家具中间出来,去最受歧视的南方演奏;托尼两次拒绝黑手党的邀约,想换个方式赚钱,异曲同工,他们其实是一类人。
被拘在与生俱来的框架里,想走出那一亩三分地,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。
PS:不推荐没吃饭去看,片子里食物的诱惑实在不小,预告片里吃肯塔基炸鸡的经典镜头只是冰山一角啊,托尼一直在吃吃吃!我才不是因为看了预告片才偷偷把辣翅带进去的!我是因为一天没吃肉,电影院下面又刚好有KFC才买的! 

地久天长的过春天 

一个是没了孩子。 

一个是有孩子当作没有。

 可以说是为人父为人母的极端对比了。不要说《过春天》里佩佩的妈妈还是爱她的,不爱的话怎么养她这么大,这种狗屁不通的逻辑,爱和需要陪伴和责任和道德伦理是一回事吗?能混为一谈吗?这不是上学时候的作文,需要为了排比说出爱是陪伴、爱是责任。爱就是爱呀,每一个汉字都是博大精深的,近义词也不过是近一些罢了。佩佩出生,从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婴儿到水客,伤痕不是一天造成的,而最后的最后她妈妈还在和人说嘴,“这么多年辛苦就是为了她”,其他家长还要附和着“哎呀你这么多年一个人不容易”。有句话虽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,但是一些情况下说的挺对的。 

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谢谢,孩子一直在等父母的对不起。 


《地久天长》是我第一次看点映,小地方没办法。 

不过还好去看了,不然要是等上映这几天我刚好忙成狗,可要是下档了看的话,我一定无法顺利看完,就像看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一样,反复折腾了三四回才断断续续的看完了。

 我自己也是独身子女,无法想象我要是因为什么事情离开了,我爸会是怎样的光景。但是看完电影我突然就想起去年生病的时候了。 

去年大年三十那一天,开始觉得可能只是一如既往的头疼,没在意,但是越演越烈到头晕恶心,到呼吸困难。我记不得等结果的那几天里我爸是什么反应了,但是我一直记得一个眼神,在拿了CT结果找医生看的时候,我看了下走廊里的人和我爸来了句:“我是最年轻的一个诶。”

 我爸当时看着我,眼神不是悲伤难过,是一种很可怕的眼神,可怕里还带着点空洞,仿佛有一缕魂不在那时那处一样。而当医生说CT结果只看得到阴影诊不出原因,还要磁共振的时候,我是烦躁多于害怕的,很难说我爸当时什么心情。 

现在想想我那句话挺欠揍的。 

完全没必要的“升华”
《老师•好》这不片子要是没有结尾那个意外,我愿意给它8分,可是多了那个插曲,我只愿意给7.5甚至7分了=L=+++(这是我和我爸的难得的一致,都觉得那个意外没必要) 

总的来说有欢笑有泪水,故事讲的没有《过春天》好,不过也还行吧。最大的收获是想明白了为啥现在的中老年人喜欢广场舞,我问了下我爸,他们那代人最泛的娱乐可能就是去舞厅。甚至录音机刚从南边传来的时候,能拎着电影里那种录音机出门的话,真的走路都跟螃蟹似的,恨不得走哪跳哪儿,所以年纪大了跳广场舞也很正常不是吗? 

那我们这一代上了年纪,是依旧会扣手机呢还是扣手机呢? 

感觉看了一集加长的美剧 

《惊奇队长》这片子也就我看的时间比较好,那时候心情好,刚好也想看动次打次的片子,所以看完观感还不错,感觉可以打8分。 

可是后来回想起来这尼玛不坑爹呢吗?就是一个加长的美剧啊,还不是《权力游戏》那种水准的。但是作为复联4的铺垫算是合格的,反正真正期待的是复联4。(总有种中了导演圈套的感觉) 

PS:看完特别想养猫。 

这年头看惊悚全靠转播

 《海市蜃楼》不想回味,故事一般,能猜到,胆子太小不想回味,7分到7.5分。是因为《看不见的客人》才想去看的,看完不能说是失望,就也好像看了个美剧。 

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 

直接观感8.5分,待我查一查皇后的资料在写点感想,现在还是保持着看完电影最初的感想,好想做那个递麦克风的人啊。
(其实是太困了,晚安OTL)

评论

热度(1)